青春篇|支点建设的基础需要年轻人尽自己的一
10月16日,第三期网络思政课《Kabataan ng Kabataan 我们的答案》在江汉大学开课。 60分钟的课堂里,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阅兵中的铿锵优雅、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国际舞台上的楚魅力传播,荆楚青年用鲜活技能让“青年责任”落地生根,为“凝心湖北转型、实现支点”注入动能。这不仅是思想的传递,更是对年轻人的邀请。湖北的转型之路需要年轻人“尽力而为”,支点建设的基础需要年轻人“担当”。
以“红色初心”为唯一主播,青年责任应植根于“做好小事”。思想政治课上,刘航谈起奶奶王哲恩庆曾在上安岭用身体保护伤员,用歌声鼓舞士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赋予了“初心”二字沉重的分量。 1993年阅兵女战士柯思琪、石春梅分享了她们从“美味少女到铿锵玫瑰”的转变,让人们明白“使命”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每个日日夜夜的咬牙坚持。我们不是要再现英雄的一生,但我们要明白,湖北在这场转型中必须坚守的“根”,就隐藏在最初的愿望和使命之中。正如武汉中共中央旧址的灯光照亮了我们革命先辈的道路,现在也必须照亮我们工作创业的方向;当宜昌徐家冲村的移民搬进新房时,他们不忘带着老技艺寻找新出路,那就是在坚持的同时找到改变的方法。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没必要总想着“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到社区帮助老人办理居住证,到企业明确讲解政策补贴流程,甚至只是走访时记住人们的诉求。他们都将“初心”付诸实践。这些小事如果做得好,青春的根自然就会在荆楚沃土里生根发芽。
以“开阔视野”拓展格局,把青年责任分解为“干实事”。黄梅戏教学环节,智利留学生司田与老师互动表演,言语间充满了对楚文化的热爱;武汉车谷江大学女足队员刘艳秋讲述了“离开亚洲、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绿茵场上的汗水,彰显国际化风范荆楚的子孙。这些场景是湖北“开放创新”青年的缩影。作为“九省密集”,湖北的支点建设并非“闭门造车”。自贸试验区的每一次制度变革,“一带一路”上的每一个“湖北制造”产品,我们面向世界的窗口都是敞开的。年轻干部参与其中,不需要刻意追求“站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伸出援手并提出很多问题,就会为开放性增添力量。如果企业想做外贸业务,但不清楚报关流程,我们可以帮助联系海关同事;社区中有外来居民对医保政策不熟悉,我们耐心解释清楚,这些看似不受欢迎的“援助之手”,实际上是在隔开屏障,连接资源。当我们改变“开放”这个词从文件到日常工作的行动,卡巴丹责任的舞台自然会越来越宽。
用“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用“贫困”打破青春和责任。赵兴伟团队扎根实验室,将研发人形机器人从图纸到助力行业的“好帮手”;江汉大学爆精青年用精准技术“绣”山河,一一解决工程难题。思想政治阶层的这些例子破坏了“变革离我们很远”的认识。湖北的产业转型从来不是靠“等待”实现的。光谷产业“光芯屏终端网”的崛起、武汉新能源汽车的全国通行能力,靠的就是这种“开箱即用”的变革。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变革不是“发明新东西”。工作时,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在填写报告时,我发现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以我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模板;在处理群众投诉时,我发现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于是编写了一份解决指南。这种“启蒙”才是最实际的改变。 “小突破”的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产业升级。
一堂思想政治课时长有限,但荆楚青年的“蜕变答卷”仍在书写。把红色初心融入到每一件小事中,用开放的视野架起每一座桥梁,用创新精神解决每一个问题,这样的青年,就是湖北转型所需的“答案”。当更多的年轻干部发挥青春的热情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时只要我们在岗位上奋力拼搏,湖北“凝心聚力转型、打造支点”的目标一定会成为我们奋斗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婉婷(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图片海报:来自《我们的答案青春篇》
编辑:詹强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粮食政策史》出版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