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回顾:画面传承古意光影映长江
用科技的力量梳理年度奖项,用光影为媒介打造电影人的庆典。 10月28日至30日,2024-2025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M榜荣誉之夜系列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本次活动结合“唯有长江”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紧紧围绕中国电影发展新征程,遵循“思想+艺术科技”理念,运用“电影+大数据+文旅”策略,为年度优秀电影及相关创作者颁发各类年度奖项。以长江三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电影文化自信、植根于生活沃土、时时创造精品的动人故事。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孕育了巴蜀、荆楚、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开放、包容、坚忍、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以及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积淀,为电影艺术的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资源。中国电影人不断将长江融入民族集体记忆,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长江精神,形成多维度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古代巴蜀北伐抗击长秦、荆楚征伐中原、勾践英勇牺牲,还是近代的西化探索、1911年辛亥革命等。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不仅是中国电影展现历史厚重和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也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文化我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精神领袖。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为长江文化的现代发展和现代表达提供了强大的传播载体和转型动力。许多中国电影人以长江作为创作沃土,探索流域的人文故事和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光影活力,让镜头下的千年文脉得到激发。 《风中最后的江豚舞》是中国首部聚焦长江生态题材的新国风动画电影,以长江流域“江豚拜风”的传说为灵感,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 《桃花鱼》取材于宜昌秭归县凤凰溪村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以皮影、屈原庙等标志性文化符号展现爱情。屈原精神是民族精神、为民精神、探索精神的主要核心部分;文艺片类型《大江日夜》蕴含深邃的船岸意象,探索父辈与年轻一代的差距,同时展现川北地域文化和长江对当地人的重要性……长江文化不断从经典走向银幕,从历史走向当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长江文化因电影的创意转型而更加生机勃勃,如何让中国电影因电影的创作而更加丰富。滋养长江文化,是时代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建议。我们不仅要用最流行的语言讲最古老的故事,更要讲好故事,用世界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讲好汉语。在内容层面,既要深入挖掘长江的精神内涵和当代文化价值,又要立足当代生活讲述长江故事。在技术应用方面,要推动影视产业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引导科技企业深度参与虚拟拍摄、智能制作、云端协作等全流程核心,将长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转化为精彩的视听语言、传递情感叙事。从产业发展来看,我们将大力开发“电影+文旅”、“科技+文化”、“传统+现代”等文章,拉近电影人与观众、地方文化的距离,让电影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极大提升长江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活力。
用长江之魂,打造光影之梦。回顾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史,光影中隐藏的文化传统、人物中铭刻的精神密码、故事中融入的时代记忆始终是最重要的瑰宝。未来,希望中国电影人继续扎根民族文化沃土,放眼世界艺术潮流,用更多佳作讲述长江故事、中国故事,谱写昆皮文化鸿沟征程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e: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
编辑:丁楚风
上一篇:新华社评论:追求有效市场与担当政府的融合—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